找到相关内容7973篇,用时7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高原雄鹰一慈成加参上师弘法利生侧记

    。行住坐卧唯观心。不想放过一恶念。恶念涌现忙忏悔,万分畏惧因果然。善念出现也不喜,知它如梦如幻故,平平坦坦心淡然。自觉心地似孩童,纯净无染少杂质。又觉自心变开阔,如原野般豁朗然。心神舒适意清爽,快乐...

    金连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525181617.html
  • 浅议和谐法门

    情感升华为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,平等而没有分别地去关怀一切众生,护念一切众生,成就一切众生。作为大乘菩提道的修习、摄受者,菩萨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的情怀和行为,称为慈;菩萨悲悯众生,同感其苦并救拔其苦的情怀...

    兆德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245682059.html
  • 《格鲁善教昌盛愿辞》讲记

    ,国王和政府等的帮助,佛在世的时候就有六个国王是佛的施主,建寺、供僧要依靠助教施主的赞助。所以我们愿赞助佛教的一切施主以及他的家人平安快乐、财运旺盛,使得善慧胜王善教得昌盛。   (三)结语   ...

    多识仁波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150382962.html
  • 谈心说识(三):人类自私的根源为何

    “他”有了你我!就有“我是你非”,“我们的见解正确;你们的不正确”;“我们是民主,你们是不民主”。於是由此引起烦恼争执,引发感情,引发行动,带给人类社会的痛苦,享受不到自由平等的快乐。这里所谓的“私我...

    释依昱

    |唯识|谈心说识|自私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6/10045983353.html
  • 谈心说识(四):生命的根源

    结果已经成熟了”。“以前的因”指的是过去的业(行为),而“已经成熟的果”就是阿赖耶识。所以众生在生死轮转中所感受到的苦乐果报,就是由此识去感受。如作善业,就感受快乐果报,如作恶业,就感受痛苦的果报。虽因...所表示的即是此一层面。   尝云:“祸福无门,唯人自招”,是在告诉我们“三界唯心,万法唯识”,一切的快乐、苦恼都是人自找的。自己和自己过去,若能明白“唯其心净,则一切国土净”之理加以实践之,...

    释依昱

    |唯识|谈心说识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6/12480083354.html
  • 当代中国佛教信仰价值趋向——以上海居士佛教信仰研究为例

    :   首先是心理功能。人不仅是物质存在,也是精神存在;不仅是理性存在,也是情感存在。压力与困惑,幸福与快乐,都是心灵对现实的主观反映。很多人对人生的种种不幸与压抑,需要通过宗教的途径来求得慰籍。在...

    刘元春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11010983768.html
  • 现代文化新特征人间佛教新使命

    个人责任,鼓励人通过现实努力实现现世美好人生。如星云大师常说的佛光山名言:苦,本身不是佛教要寻求的目标,佛教讲苦是为寻找减少现实痛苦的途径和方法,帮助人脱离痛苦寻求快乐,在生时就给人以欢喜。   佛光...

    王仲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415484221.html
  • 众生平等与正法治化

    一切众生如念子想”,对于一切众生都应有“慈悲”心,希望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,给予他们真正的快乐,因而每时每刻都护视一切众生,使其远离恶行、恶法。而对于那些违反“王法”、“正法”的人,“王”则应当如同对待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0144584390.html
  • 八关斋戒的受持与功德

    于众生起大慈心,三永断瞋恚,四身常无病,五寿命长,六非人常守护,七常无恶梦,寝觉快乐,八灭除怨结,九无恶道怖,十命终生天。」   (9)诸根调顺∶[十善业道经]指出∶「若离邪淫,得四智(者)所赞法∶一...

    法增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63884600.html
  • 法随念(Dhammanussati)

    羡慕他们(的享乐),我也不欣喜于他们所在之境。为何如此呢?马干地亚!因为我知道有一个比这欲乐的欣喜,比这凡夫的不净之境,更为快乐的境界,超越梵行的喜悦。因此我住于它,我的心再也不会羡慕那下劣的,更不用说...

    法増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64784619.html